面对指责的巧妙应对法。

《巴巴拉上校》出版之后,某剧院为之安排了一场甚为隆重的公演。公演当天,各界知名人士都被应邀前去观赏。当然,作为作者,大作家萧伯纳是必在其中的。

演出相当成功。谢幕时,萧伯纳应观众们的要求上台接受众人的掌声。可是他刚刚走到台上,观众席中便有一人对着他大骂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真是糟透了,你简直就是在耽误我的时间。快停演吧,没有谁要看的!"

顿时,全场一片哗然,所有人都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吃惊不已,继而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萧伯纳,等待着他的恼怒。不想萧伯纳非但没有生气,还笑着向那个人鞠了个躬,然后彬彬有礼地说道:“亲爱的朋友,您说的我都同意,但遗憾的是,全场这么多人,只有我们两个人反对。俗话说寡不敌众,我们的反对有什么用呢?"说完,他便面带微笑地向所有观众挥手致意。现场立刻响起了如雷的掌声,并伴随着接连不断的叫好声。

面对别人无情的攻击和指责,唇枪舌剑、气急败坏地反击是下策,被动地解释是中策,巧妙地举重若轻、一带而过是上策。

扛船赶路的人。

某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请他帮自己解决困扰自己许久的苦闷。

他对大师说:“大师,您快点帮帮我吧,我是那样地孤独、痛苦和寂寞。 为了排遣掉这种负担,我已经跑了上千里路。现在,我疲倦至极,再不能前进一步了。您看,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伤了我的双脚;我的头也受伤了,一直流血不止;还有我的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变得嘶哑。可是即便如此,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那份祥和安宁呢?"

无际大师微笑着听青年说完,却答非所问地问道:“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呀?"

“它们对我都非常重要。"青年一边说一边打开了脚下的包裹。天哪!原来那里面装的是青年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之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

顿时,无际大师明白了青年的苦闷。只见他轻捻长须说道:“到我这里来,你可曾经过了一条大河?"

“是啊是啊,那里的艄公可不好请呢,我喊了半天,才喊来一只小船。" 青年点着头回答道。

“那你为什么不从家里扛一只船过来呢?" 无际大师反问。

“扛船走路?"青年惊愕地重复着这句话,“船那么沉,我怎么能扛得动啊?就算我能扛起来,也根本走不了路啊。"

“这就是了!” 无际哈哈一笑道,“孩子,你根本就扛不动它,而你还偏要扛,所以你才会累!”

看到青年依旧迷惑不解的神情,无际接着说了下去:“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就会变成我们难以承受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等等,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锤炼、心灵得到升华。但是如果你过后还须臾不忘,它就会成为人生的包袱。所以,放下它吧,生命不能太负重,轻装上路吧!"

青年闻后大悟,立刻扔掉大包裹转身离去。果然,这次他感觉轻松多了,而且心情也异常愉悦。于是他明白了:原来生命是完全可以不那么沉重的。

生命不必也不能过分沉重。任何人的生命之舟都经不起太多的负荷,要想扬帆远航,我们必须取舍分明、轻装上阵,否则,中途搁浅或沉没就会难以避免了。

领带的钱以书来付。

在美国,这家百货店是出售漂亮领带最著名的商店之一,全城人的领带中,有 90% 是从这里买去的。商店老板很希望著名作家海明威也能够成为他们的顾客,可惜海明威从来没有结领带的习惯,所以从不上门。

思来想去,老板想出了一个绝招儿。圣诞节前夕,他主动给海明威寄去了一条漂亮的领带,并附上了这样一封信:“尊敬的海明威先生,这种领带是最受顾客欢迎的一种,您是不是和大家的看法一样呢?热烈盼望您能为这条漂亮的领带寄付给我们二美元。"

对这封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信该怎么处理呢?老老实实地寄去二美元显然中了他们的圈套,置之不理又显得不妥当。聪慧的海明威稍作沉思,立即回了一封信。

几天后,百货公司收到了海明威的信和小包裹。老板打开一看,包裹中是一本海明威刚出版不久、销量不算很好的小说。 在信中,海明威这样写道:“尊敬的百货店老板,人们非常喜欢读我的书,我很希望您也能成为我的读者并购下我最近新出版的这部小说。小说的定价是二美元八十美分,请您扣除领带的钱后,把其余的八十美分寄付给我。”

真正的傻瓜常常自以为聪明。“耍小聪明"是他们最常用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能保证自己不吃亏,还能反过来愚弄他们。

文字的陷阱。

某寺院中,尚须禅师的两位小弟子一起坐在繁茂的大树下乘凉。可是不知为何,他们俩忽然吵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凶,谁劝也不听。

听到有弟子在争执,尚须禅师走了出来。看到师父进了院子,两位小和尚才满脸意犹未尽地止住争吵。

“你们为何争吵不休啊?” 尚须禅师问道。

两弟子知道自己犯了 “执" 的毛病,所以就都不说话,只是低着头等候师父教训。不想尚须禅师并不生气,只是像洞明一切似的问道:“你们是否争出了什么道理呢?” 两弟子对视一下,又各自沉默了起来。

“看来你们是没争出什么道理来," 尚须接着说道: “既然这样,我就给你们讲一个道理吧。有这样两句诗说,“绵绵阴雨二人行,奈知天不淋一人。你们说说看,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

两位弟子立刻活跃起来。 第一个说:“因为这两人中一个穿了蓑衣,另一个没有穿。"

第二个弟子立即反对道,“即便穿了蓑衣,走在雨中也还是会被淋。所以,”不淋一人”应该是说一个人走在房檐下无雨之处,另一个走在道路中间有雨之处。"

“有风的时候,房檐下也未必就无雨,所以你的解释也不对!"第一个立刻接道。

“那你穿了蓑衣就更不对了,蓑衣也是衣,布衣也是衣,为什么穿了蓑衣就不会淋湿呢?"第二个弟子挑战似的接应着。

“蓑衣跟布衣怎么会一样呢?蓑衣.......”,第一个弟子长篇大论地解释了起来。

可想而知,围绕着蓑衣能不能避雨以及怎么样避雨,他们又展开了争论。

“好了。” 尚须禅师制止了他们的再次大战,“看看自己争执到何处去了吧。还有,你们为何非要执着于‘不淋一人’的文句呢?它不也可以理解成’二人都被淋了‘吗?' 听到这句话,两弟子面面相觑,顿时若有所悟。

我们需要文字和语言来认识自己和世界。若过分执著于文字,或者是概念上的争论与辨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己的初表,遮蔽世界的真相。而更重要的是,除了看不到真理,连文字本身也失去其意义了。

所罗门王的金戒指。

某天,伟大的所罗门王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一位仙人对他说了一句话,并希望他永远谨记这句话,因为它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智慧。可是第二天早晨醒来时,所罗门王怎么想也想不起来那是一句什么话了。于是他召集群臣,命令大家一起和他头脑风暴。

一位大臣问他道:“陛下,仙人有没有告诉你那句话的用途呢?你还记得吗?”

“记得。”

所罗门王答道,“他告诉我,这句涵盖人类一切智慧的话能够让人在高兴时不会得意忘形,忧伤时能够及时自拨,从年轻到年老始终让心保持积极同时平静。

”哦,如此说来,请陛下给我们一点思考的时间。"大臣请示道。

“好吧”。所罗门王答应了,命侍从拿来一枚厚大的金戒指递给那位大臣,“等你们想出来了,就把它镌刻在这枚戒指的戒面上。到时候,我会把它天天戴在手上,以便时刻警示自己。”

几天后,那位为首的老臣毕恭毕敬地给所罗门王献上了那枚戒指,戒面上刻了一句极简单的话:

“凡事好坏皆会过去。"

魔鬼变天使。

他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坏蛋,镇上的居民人人都恨他。某天他忽然良心发现,决定改变自己的形象了。于是他把自己攒下的一千块钱拿了出来,跑到大街上想分给正在玩的一群孩子们。

不想孩子的父母见了均大惊失色地把孩子喊了过去,然后满脸厌恶地对他说道:“别来这一套,我们知道你心里琢磨的是什么,还不是想把我们家孩子骗走卖掉!你做梦!"

顿时,坏蛋万念俱灰,他觉得不管怎么努力,世界上都不会再有人相信自己了。于是他开始绝望地往镇外走去,准备到离镇不远的那条河边跳河自杀。路上,他见人骂人,见物踹物,连一只将死的老猫都被他一脚踢出了好远,似乎要把心中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出来。

就快到河边时,一位陌生的年轻姑娘忽然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刚想破口大骂,却听那位姑娘轻轻地问他:“先生,我想在那边方便一下,您帮我看一下人好吗?" 呆若木鸡的他望着姑娘纯洁无邪的眼神,不自觉地点了点头。于是,姑娘红着脸走到旁边的芦苇丛里去了。而愣在原地的他,则像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一动不动地把守着芦苇丛。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多么神圣的一刻:因为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不但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还立志重新做人。

当姑娘走出来跟他道谢时,他像个绅士一样还着礼。然后,他便大踏步向着镇外走去。他准备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在那里,他将开始自己崭新的、纯洁的人生。

每个人的天性都由善与恶两部分组成,而其表现为善还是恶,与外界如何待他关系重大。如果被高度信任并赋于期望,则其善性被催生;反之,则其恶性被唤醒。

如何将沉淀的心再次地翻腾起来?

数年前,该校长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曾经做过一件至今想来还极为得意的事,而且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定期做那件事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某天,他突然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长假,然后告诉家人,自己要去做一次长途旅行,要去什么地方还没有想好,不过请大家不要担心,他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报平安的电话。说完以后,他便背着简单的行囊上路了。

其实,他早就计划好了要独自去美国南方的农村,尝试着过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

到了农村以后,他先是找了个农场做工,农忙过后他又找了家饭店洗盘子。在田地里劳作时,他像其他帮工们一样,会时不时背着老板偷偷地吸根劣质烟。在饭店清洗间工作时,他也学着偷懒服务生们的样子,小声跟自己的伙伴们说说住客的坏话。这一切都给了他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和愉悦感。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在整个学术界都赫赫有名的体面人物,最后居然是被人撵出来的。那是他在三个月长假临近结束时找的最后一家餐馆,当然工作也是刷盘子。不想干了几个小时之后,老板皱着眉头走过来,往他的兜里塞了几美元,然后打发他道:“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的速度太慢了,我无法忍受你,你赶紧走吧。"

不久之后,这位“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了哈佛,坐进了校长的办公室。不知怎么的,他忽然觉得,周围这片再熟悉不过的环境竟然变得既新鲜又有趣,在其中工作简直就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没有谁会知道,在那三个月的长假里,这位已经两鬓斑白的校长居然像个淘气的孩子一样搞了一次恶作剧。但是对于他本人来说,这却是一次重要的“原始之旅"。后来的日子他之所以坚定地保持住了这个习惯,就是因为每次这样的旅行都能帮他做到一件事:清除心中积攒已久的“垃圾",重返孩童的天真,更新鲜和更积极地享受一切。

长期生活在固定的圈子里,我们的心灵便会不自觉地有所沉淀。 定期给自己新的冲击,然后复位归零,清除心灵的污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享受工柞与生活。


唉……都是凡人。

在阿尔卑斯山区的行人经常会遇到山崩、冰雹、迷路等危险,所以当地的居民们总会结伴而行,万般小心。 彼德老翁就是这样,每逢他的掌上明珠 - 美丽的女儿海伦出门时,他总会立刻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跟去跟回地保驾护航。

几年后,海伦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一时间,上门求亲的小伙子几乎踏破了门槛。不想老彼德一个也看不上,他非要找一个“英雄"不可。因为只有“英雄"才能保护海伦永远不遭遇阿尔卑斯山的伤害,这样,自己才可能放心地把女儿交出去。老彼德总是这样说。

一位深爱着海伦的男青年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他常常守候在海伦的门口,希望能找到机会向她一诉衷肠。这天,海伦姑娘出门办事,她的父亲老彼德又跟在了后面保护。男青年一看,也立即跟了上去。不想刚走出不远,阿尔卑斯山就发生了雪崩。在父亲的保护下,海伦成功脱险了,而老彼德却被埋进了雪里。见此情景,男青年立刻奋不顾身地营救起彼德来。等海伦带人赶回时,彼德已经安然无恙了。

事情过了以后,男青年很是高兴。他想,这下老彼德肯定会把女儿嫁给我了,我救了他,难道还不算是英雄吗?

不想几个月后,老彼德居然当着众人的面,把海伦许配给了一位叫做阿里的小伙子。救过彼德的男青年郁闷至极,又大惑不解地四处问询。

原来,跟男青年一样,阿里也深爱着海伦。自从发生了雪崩救人的事件之后,阿里一 直很担心,于是便计上心头,想出了一个高招,趁彼德和海伦出行时,假装成一个陷入绝境的遇难者,然后让老彼德救他。“获救"之后,阿里每隔几天便去老彼德家走一趟,然后故意当着众人的面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说老彼德才是个英雄。如此时间一长,彼德老翁越来越待阿里如亲人,最后终于把海伦嫁给了他。

男青年终于明白了,人们是不愿意跟有恩于自己的人在一起的,因为那样会时时被提醒,对方是自己的救世主。如此沉重的恩情,是会把一个人的精神和身体都压垮的。

当对方是施恩者时,我们常常会因为感恩而自我缩小乃至自卑;当自己是施恩者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自我放大而变得自大。无可否认,两者相比,我们自然更喜欢做后者。但这也是一种致命的弱点。

先谈谈老彼得。老彼得对海伦女儿的爱与关怀是无可质疑的,也可以说是海伦的英雄。老彼得希望找到一位像“他一样的英雄”继续守护好海伦。个人认为,老彼得或者海伦也许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人。毕竟没有人可以和某个人是一样的,发现与众不同才是难能可贵。

再者,虽然男青年动机不良,但阿里的动机更加不良,老彼得和海伦都在被蒙骗的情况下才完成了这桩好事,为求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阿里的城府不浅,这样的人品实在是不可恭维。老彼得也因为甜言蜜语而失去了慧眼识英雄的能力,乐极生悲,也许海伦被许配的只是个戴着复仇者联盟面具的小人。

而海伦真正需要的是自主的能力,自己的未来怎能交托于他人之手呢?

唉.......我们都还是凡人。也许尽量保持平常心看待一切事物,宁静方能致远。





培养钓鱼为兴趣的小白兔。

从前,有一只小白兔为了远离游手好闲的生活方式便决心开始培养一项兴趣。听其他朋友说钓鱼可以培养耐心,好动的小白兔便兴致冲冲地带上所有工具和材料往河边走去。

看那一望无际的青翠草地对映风和日丽的天气与蓝天白云,果然是钓鱼的好日子、好环境。勾上鱼饵后手握钓鱼竿往河里一抛,小白兔便开始了培养兴趣的旅程。

结果坐了老半天,等啊等、等呀等,那钓鱼竿连一点动静都没有。天色渐暗,小白兔只好打道回府,明天再来试试自己的运气。

第二天小白兔垂钓的手气依然不足,空手而归。“不要紧,这也许是培养耐心的过程吧。”小兔子自我安慰式地自问自答。

想不到接下来的第三天其结果亦复如是。

一直到第四天,小兔子依纳闷地坐在河边等待鱼儿上钩的时候,突然河面上出现涟漪进而翻腾了起来使得河水四溅,小白兔因此湿了一身。一条大鱼把头抬出了水面气愤地对小白兔说:“我代表河里的鱼民上来警告你,不要再用红萝卜来钓鱼了,我们不吃红萝卜!”说罢大鱼便回到河里去。

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一步一脚印的过程。最终能够跳出旧有的框框迈向更好的发展是改变的目的。如果某人每天重复着旧有的思维和习惯来处事待人,然而却期待生命和生活会发生变化,这无疑和小白兔以红萝卜来期待鱼儿上钩没有差别。

三只水杯的启发。

三位青年彼此是好朋友,他们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

老大很固执,人称“牛脾气李",一旦决定一件事就一定会去做。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老二是个大嘴巴,不但自己的事儿装不住,别人偶然告诉他的事他也会不到一天就传得街坊邻居全知道。时间一长,大伙都知道了他的脾气,不想传出去的事儿绝对不会给他说,想造谣生事的人就拼命拿他当“广播电台"。

老三还算好,既不固执又不大嘴巴,可是他也有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那就是疑心太重!哪怕你告诉他一件天下人都已经知道的事情,他也会首先摇头否定:“不可能!"然后给你列举出一大堆“不可能"的理由来。久而久之,大家都非常讨厌他,如果没有急事,谁也不愿意轻易理他。

某天,因为别人的孤立而备感孤独的三位朋友来找一位禅师,问禅师自己到底怎么得罪大伙了,为什么谁都不肯理自己。  想了一下,禅师找来三只杯子放在桌上。

第一只既干净又完整,但杯口朝下放着。

第二只也很干净,且杯口朝上,只是杯底破了个洞。

第三只很完整,杯口也朝上,可杯壁上却沾满了灰尘。

摆好以后,禅师开始说话了:

“老大,你就像第一只杯子, 哪里都挺好,可惜杯口朝下,别人倒不进水去,所以只能放弃你。 ”

“老二,你就像第二只杯子,杯口朝上也很干净,但就是水一倒进去就会漏掉。有谁会拿一有洞的杯子喝水呢?”

老三,第三只杯子比喻的就是你了。水一倒进去就会脏,所以别人还是不能喝的。所以说,小伙子们,不是大家不肯理你们,是你们自己不肯接受啊!"

三位青年一听,立刻面红耳赤。

当你拒绝接受时,虽然自以为满,实际却什么也没得到。

当你边听边漏时,看似话题很多,但失去更多的是他人对你的信任。

当你对事情有所成见时,你就得不到它原来的本质,还是等于一无所有。

谦受益,满招损。

《独立宣言》的两处瑕疵。

在美国,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的《独立宣言》原件是地位仅次于《联邦宪法》的无价之宝,而且广受美国人民尊重。但是你一定想不到,这样一份神圣、庄严、无可替代的文件上,竟然有两处小小的缺憾。

第一处是当年独立宣言成稿后,大家在某处打了个“ ^ "号,添上了两个漏掉的字母。现在,人们依然可以从《独立宣言》的原件上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 ^ "号。不知道当年那五十六位精英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有辱于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性,所以在加上那两个字母后;大家纷纷在结尾空白处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第二处缺憾是《独立宣言》的原件字迹潦草随意,跟它本身无上的价值性相当不匹配。但是,当年那几十位胸怀全局、不拘小节、追求全美人民自由独立的精英们居然连想都不想就认可了它。

其实,对这份文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文字简约、篇幅不大,工整漂亮地重抄一遍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想想现在连份普通的公文都要求尽可能做到完美无缺,那些先辈们怎么就毫不在意这一点呢? 是不是他们认为应该把宝贵的时可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呢?

《独立宣言》带着这两个永远无法修复的瑕疵流传了下来。当人们驻足其前,用并想象当年为了实现它的内容而战火纷飞的过程时,是不是还会有另一种感叹呢?完美无缺的文件不计其数,但有资格成为国宝的却只是风毛角。

形式再完美无缺究竟它还是形式,从长远来看,这几乎一文不值,因为能够决定某人或某事的高度与价值,永远只有其内容。

不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三服灵药。

多年前,印度有位著名的哲学家,由于他饱读经书、才情非凡,很多女人都非常迷恋他。

某天,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鼓起勇气敲开了他的门,对他说道:“我爱你,请让我做你的妻子吧!如果错过我,你恐怕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很喜欢这位勇敢美丽的女子,但还是犹豫了一下答道:“请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女子走后,哲学家运用他研究学问的一贯精神研究起了婚姻。他把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之分别列在一张纸上,然后并始对比。

结果他发现:“两种选择居然好坏均等!怎么会这样呢?这可让我怎么办啊?”

哲学家真是苦恼极了。想了想,他撕掉原来的记录,重来了一遍,没想到结果依然差不太多。为此,哲学家陷人了长期的烦恼中,几乎每天都在为早日证明两者孰优孰劣而努力着。

三年之后的某天,哲学家忽然灵光一闪,想通了一件事:“当面临两难抉择无法取舍时,人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于是,喜出望外的他终于决定了:“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答应那位女子的求爱吧! ”
 
但是当哲学家兴冲冲地来到女子家里送聘礼时,女子的父亲却冷漠地拒绝了他。

“为什么?我可是你女儿最爱的人,错过了我,她再也不会找到让她如此倾心的人了。”哲学学家大惑不解地问道。

“是的,但是很可惜你来晚了两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孩子的妈了。”对方不紧不慢地答道。 

听到这句话,哲学家立刻瘫倒在了地上。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向来引以为傲的哲学头脑,为自己换来的居然是一场无法追溯的悔恨。 

回到家后,哲学家一页一页地把自己的著作和藏书投人了火堆,然后便一病不起。

数年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颤抖地在遗书上写下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其实只有六个字:

“别犹豫,别后悔。”

你、我、他都有过遗憾的经历。临终之人通常后悔的不是已做的事,而是因为犹豫而错过的事。优柔寡断是人生的蛀虫,追悔莫及是万灵的毒药。要想避免这两者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伤害,我们必须做到三点:

1. Never say no to opportunity,but you have to focus on purpose。
2. 所有的决定都是短暂的,敢敢去做决定,再做阶段性调整。
3. 遇事不犹豫,过后不后悔。

为心装上一面窗子、一面镜子。

李秀才有一间小书房,那是他最喜欢的天地。某天,他忽然因为书房太小而苦恼起来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决定在书房四周镶上镜子。

果然,自从镶了镜子,李秀才觉得书房开阔起来了。不料没有多长时间,他便又觉得书房小了,而且好像越来越小,人待在里面,简直压抑至极。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以前感觉宽敞,现在倒感觉小起来了呢?李秀才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某天,他外出办事回来时偶然遇上了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禅师,便忙不迭地向他诉起苦来。

随后,他便带着禅师来到了他的书房。禅师慢慢地踱了几步,然后转过身来对他说道:

“你以前之所以会感觉小,是因为除了眼前的书籍之外什么都看不到。安了镜子之后,你除了书还能看到你自己,所以你会感觉大起来;再后来呢,由于每天都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的事物,所以你又会感觉小起来。"

“正是这样!正是这样!",秀才服气地点点头。
“那请大师告诉我怎么办吧,我现在可真是烦透了,连进书房都成了一件让我畏惧的事。"

“你抬头看看世界,少顾盼一下自己,书房自然会大起来,所以,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让它变成透明呢?" 禅师建议道。

秀才一听大喜过望,连称妙计,然后立刻安排人把镜子摘去,把临街的墙打掉,换成了落地窗。

此后,他每天都会拿出一段时间来观察外面的景象。但是不想一个月后,苦恼又来了。 这回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太有诱惑力,以致他每天都无法安心坐在书桌前读书和思考了。

没办法,郁闷的秀才只好再次去找禅师。

禅师听后大笑:“你何不给自己的心里装上水银变成一面镜子呢?"

秀才的眼晴里闪过一丝迷茫,显然,他不理解禅师的意思。

于是禅师解释道:“镜子可以帮人看到自己,窗子可以让人看到世界。只看自我,就会坐井观天;只看世界,就会迷失自我。所以说两者都看才是最好的办法。而如何在窗与镜之间转换,关键不是实物,而是你的心。"听到这里,秀才顿时领悟了。

既不迷失于大千世界,又不苦囿于自身之小,是人生的大境界。 而要想将自己自然融于外物之中,自由转换于人我之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心里装上一扇窗子、一面镜子。前者可开可关,后者可向可背。

理体不变,事用随缘。

一经大师手,点石便成金。

拍卖会上,拍卖师正在忙碌着。当他拿起下一件需要拍卖的物品开拍时,他的脸上闪过一丝讽刺似的微笑:“这样一把破破烂烂的小提琴,还拍个什么意思呢?不如卖给收废品的老太太更好。” 拍卖师这样想。

但是心思归心思,作为职业拍卖师,他最终还得面带微笑地举起小提琴:“我的朋友们,这是一把年代已久的小提琴。首先声明,它并非由什么名贵木料制成,也不曾经过名人大师的”点拨”,而只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小提琴。现在,有谁要开个价?"

下面应价的人稀松寥寥,而且叫出的价令人哭笑不得:“ 一块钱"、“ 两块钱",喊到 “三块钱"时,已经没有人再往下接了。

正当拍卖师要落槌宣布拍卖成功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老者站了起来:“请等一等。"

大家回头一看,齐刷刷地发出一片“嘘"声,原来是他,本市最有名望的小提琴师!只见老人走上台去,掏出手绢擦了擦琴身上的土,调整了一下松掉的琴弦,然后便开始拿起琴弓演奏起来。顿时,整个大厅里仙乐飘飘,犹如天使下凡一般令人惊叹与陶醉!

音乐终止了,大师举起旧琴与琴弓:“我为这把琴开个价吧,一千块钱,有谁肯出两千块钱? "

下面立刻有人应声:“好 , 现在是两千块钱,有谁肯出三千块钱? " 又有一人应声了。 “ 三千一次,三千两次,三千三次,好,成交!"

 这时,拍卖现场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齐声欢呼起来。

“为什么一下子变值钱了?"有人大声问。

 “大师一经手,点石便成金啊! " 有人大声答。

人生走调之后,我们总会不自觉地看低自己,甚至是 “廉价出售"。 但是一经大师点拨,同样的灵魂,其价值便能立刻身价百倍。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好好地把握时间充实自己的身与心,他日自己也能够做自己的明师,同时也成为他人的大师呢?

专注带来心定,宁静方能致远。

泰勒斯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据说他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无论天文、地理、哲学、几何,他均兴趣浓厚且成就非凡。

 一天晚上,泰勒斯在散步时突然发现空中的星星摆成了一个有趣的图案,于是他便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星星继续前行。由于未曾注意脚下,在路的拐弯处,他一下子跌进了树坑里。

当他带着满身泥爬上来时,旁边一个无所事事的小青年揶掄道:“您自称通晓天上的东西,却不知道地上的东西。跌进这个树坑里,弄了满身泥就是您的知识给您带来的柴耀吧?”

泰勒斯看了一眼幸灾乐祸的青年,平静地说:“当然,我是站得太高了,所以才有机会跌进这坑里面。像你这种不学无术的人,整天只能躺在坑里,自然是享受不到我这种自由了。"  

小青年一听,顿时面红耳赤。

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人,总会在另一方面显得欠缺。因为,当一个人太专注于某种东西时,他总是再难分心去注意其他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都很羡慕有多任务处理能力(multitasking)的人,他们看起来总是高效率地度过每一天。什么是多任务处理能力呢?通俗地解释就是同一个时间内同时处理几项事情或者工作。

说实在的,我们真的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同时进行几项工作吗?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多任务处理能力其实只是身、心快速地切换已完成或者处理到一半的工作到其他的事情上而已。短时间内的多任务处理应该没有问题,长时间的多任务处理会严重地消耗精力。最终只能够把事情完,而无法把事情做好。

专注在一个时间里做好一件事,效果不会逊于多任务处理。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刚刚起步时并不顺利,尽管全国人民无不知晓他的名字,尽管他的分校遍布美国的各大城市,尽管看上去他的事业如火如荼,但是几个月下来,残酷冷漠的数字还是在无声地证明着:你的开销比盈利多,你不但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还赔进去了许多钱。

这个结果使得卡耐基大为苦恼,他陷人了深深的自责里,不住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还一度精神恍惚,使得刚起步的事业岌岌可危。

偶然一天,卡耐基遇到了自己中学时的生理老师。了解了他的近况之后,老师默不作声地给他拿来了一杯牛奶。可当他刚拿起杯子要喝的时候,老师突然伸手把牛奶打落到地上。看着迷惑不解的卡耐基,老师大声说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这没有用!"

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一下子震住了苦恼中的卡耐基。他顿时领悟了,精神也随之振作起来。就这样,他那险些夭折的成功培训班活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依然活跃在市场上的《卡耐基成功之道》、《人性的弱点》等伟大作品。

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既可能成为推动人成功的法宝,也有可能成为困住人的陷阱。至于它对你是什么,关键就看你是对着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清扫一下现场然后再去冲一杯。

情绪只是纸老虎。

这是一处地势极为险恶的大峡谷,谷底飞流湍急,时而恶浪滔天。 尽管峡谷两岸间有条看起来十分结实的大铁桥,但几乎从未有谁能安全地通过,因此人们都称之为“死亡大峡谷"。

某天,有两位好朋友一起来到了峡谷这边,因为有事他们必须要穿过峡谷。只见两个人分别用一只手抓住大铁桥的铁锁栏杆,两人的另一只手紧握在一起,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过了大铁桥。后面随之赶来的一个人看见前面这两位朋友如此轻易地走过了大铁桥,便想都没想就上了桥。

但是还没走到一半,他便再也不敢前进了,震耳欲聋的涛声让他两腿发抖,几丈高的浪头更是让他胆战心惊。当又一个恶浪在不远处跳起时,他吓得闭上了眼睛,双手也捂紧了耳朵。不想恰巧一阵疾风呼啸而来,一下子就把他卷下了大铁桥。

“你们是怎么过桥的?要知道这里地势险恶、水声咆哮如雷,几乎没有人能成功通过。”人们非常惊讶地问他们。

“怎么?有危险吗? " 那两个人奇怪地反问。

“我眼睛看不见,不知道地势怎么样。" 其中一个说。

“我耳朵听不见 , 不知道水声如何。" 另一个说。

哦,原来趺下深渊的那个人是个耳聪目明者!

面对困难带来的情绪如同纸老虎一样总会用它虚张声势的外表威吓人。排除一切的情绪,做一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 盲聋者",我们才能够透过心眼看到原来需要处理的只是事情而已。这也许就能易如反掌地排除困难和情绪对我们的恐吓了。

天堂的价值取决于地狱。

阿光算不上什么好人,所以死后便入了地狱。受尽折磨之后,他翻然悔悟了,于是下定决心好好表现几年,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移民到了天堂。

在天堂里,没有腥风血雨,没有险恶纷争,到处歌舞升平、一派祥和。于是阿光兴奋地大喊起来:“我到天堂了,我终于来到天堂了!"

他的叫声引起了一位老者的注意,老者长须白髯,看上去和蔼慈祥,但却目光委靡、精神不振。他正懒懒地坐在院子里想事情,听到有人在大声叫喊,他慢悠悠地说道:“你刚才说什么呀?"

阿光又兴奋地重复了一遍:“我说我到天堂了,我可盼了很久了。"

没想到老者非常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什么?你说这里是哪里?是天堂?!”老者立刻转身跑出去,看看入口的牌匾。

接下来轮到阿光吃惊了: 什么?你说这里不是天堂?"他也再一次地抬头仰望入口的牌匾:“没错啊,确实是「天堂」二字。”

老者又问:“我在这呆了几十年了,从来不知道这是天堂。你从哪里来?"

“当然是地狱。"阿光回答。

老者的眼中闪过迷惑之色:“地狱是个什么地方?"

阿光忽然明白了:“哦 , 这里的确是天堂,你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你从未曾经历过地狱。”

俗语说:“在学会救苦救难之前,先学会受苦受难,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同理心去帮助他人,同时也救赎自己。”

由于曾经黑暗,所以才能真正明白光明的宝贵;曾经痛苦,才能深刻体会幸福的滋味。生命在让你尝遍挫败或伤痛的同时,也会给你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

谁比较成功?

这是一次专门为慈善家准备的舞会,参加者都是些曾经捐出巨款的成功人士。据说,他们之中,最少的都已经捐过百万元以上了。

灯火辉煌间,某千万富翁正在与新认识的朋友们谈笑。忽然,他瞥见房间角落处坐着一个沉默不语且无人陪伴的人,于是他端着酒杯走了过去。

“嗨,你好,我的朋友,"富翁向那个人打招呼道,“你也是这次舞会的客人吗?"

“是的。”那个人看他一眼,很礼貌地笑笑答道。

“哦,那我们可以认识一下,请问你是做什么的?的富翁又问。

“我是X X报社的专栏作家。"那人答道。

“哦? " 富翁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那你一定非常成功吧?,能来参加这个晚会,捐款可是不能少于一百万的哦。”

“我除外,” 专栏作家淡淡一笑,“我只捐了5万元。"

“什么?! ' 富翁先是一愣,继而有点鄙视地哈哈大笑了起来,“我还以为你是个成功人士,谁知道你只捐了区区5万块钱!"

“我当然是个成功人士,先生 ! " 专栏作家不卑不亢,站起来正色道,“我虽然只捐了五万,但它却是我全部财富的二分之一。而你呢,捐了一百万, 也不过是你全部财富的百分之一。 ”

“相比之下, 请问谁更是成功人士, 谁更有资格站在这里呢? " 听闻此言,千万富翁顿时哑口无言。

说到这里, 我忽然想起了海尔总裁张瑞敏的一句话: “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只有由小到大才是美。”

也就是说,美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有经过相对比较之后,我们才能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美。

按照这种逻辑分析故事中的千万富翁和专栏作家,自然是后者更成功,更有出席舞会的资格。成功与富有都是相对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成功的。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标志,应该是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一次次的超越,而非纯所拥有的财富总量。

真正的人生从真心做事开始。

跟创办肯德基的老头哈伦德,山德士一样,哈里在80岁之前只是一个普通到有些倒霉的人。

一直到八十岁,他整天无所事事地呆在一家俱乐部里跟其他老人聊天时,才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有点冤。

我想我还能干点什么。"哈里拍着自己还很壮实的双腿说道。

恰逢这时,俱乐部的一位女办事员过来跟他搭话,于是他便在她的介绍下加人了俱乐部里的一个业余画室,虽然八十年来,他从没有动过画笔和颜料。

没想到,来到画室后,哈里竟然很快表现出了他惊人的绘画天赋。后来,因为太迷恋绘画,八十一岁的哈里决定参加一个绘画辅导班。从辅导班严毕业"时,哈里已经是快九十岁的老人了。

1977年,洛杉矶一家很有名望的艺术陈列馆正在为一位老人举办画展,主题是:哈里莱伯曼101岁画展。原来,这就是那位半路出家的老人哈里的画展,当时,他已经一百零一岁了。

当观众们不解地问起画家为什么这么老了还坚持画画时,哈里笑了:“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要想还能做什么。真正的人生是从你做事的时候而非出生的时候开始的。"

生命是以你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所度过的光阴来衡量的,因此,请着手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你的人生从此开始吧!

不做对手的对手,要做对手的指标。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不但他的画在二十世纪画坛中熠熠发光,他本人也是那个时代画坛的“霸主级"人物。

毕加索的作品以画风多变著称 , 从三十岁开始,他便进入了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无所谓什么前后统一、连续或稳定。他似乎根本没有固定的主意,只是随心所欲地创作,或忧郁或狂躁,或诚挚或装假,或稳重或激昂,变化无常又不可捉摸,让每一幅画都体现了他最终极的追求 一一 自由。

可是由于他追求绝对自由的个性远远超出了时代,因此有人略带讽刺地称他为“前卫的画家"。 听到这个评价时 , 毕加索苦笑了一下。做一个前卫画家需要付出什么,要吃多少苦,只有画家本人最清楚。所以,当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他时,他深有感触又不失幽默地说道:

“所谓前卫,就是受到从后面来的攻击,比从前面来的多得多。"

走在时代前列或者才华超群的人们,总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要想取得出众的成就就必须与众不同,要“与众不同”就会受到“循规蹈矩”的攻击和排挤,一直坚持到鹤立鸡群的境界为止。

要成功我们必须有走在前面的勇气,不做对手的对手,要做对手的指标。

苏格拉底死亡的启发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权者以“反对民主政治、毒害青年"为由投入了监狱,并判处了死刑。

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可是当一位弟子趁着探监机会向苏格拉底报告这个“好消息"时,苏格拉底却一口拒绝了:“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真的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吗?" 一席话把弟子说得哑口无言

受尽折磨之后,这位已经七十岁的大哲学家平静地迎来了他的死亡之水。

“仁慈的" 当权者没有采取绞死他的方式,也没有采取砍下他脑袋的方式,而是赐给了他一杯毒酒,让他能够体面而无痛苦地死去。

临刑之前,苏格拉底虽然衣衫褴褛、散发赤足,却镇定自若地跟妻子、家属道别。而后,他又若无其事地跟朋友们侃侃而谈时政问题,并反过来安慰着一个哭泣不止的女人。

那女人道:“您明明没有罪,可是他们却要处死您,这可真让我伤心。"

苏格拉底笑着反问她:“傻大姐,难道你认为只有真犯了罪,以真正罪犯的身份去死才值得吗?"

大部分的人总是会害怕自己未知的东西和事情,难以跨越旧思维,超越自己,这是常态。所以世界总是被思维超前的少数人推动发展,即使他们的决定往往无法被世人所理解。而您是属于哪一类呢?

思想家却因思想被判刑定罪,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全人类的不幸。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他们的骄傲,因为判刑者的行为恰恰证明了他们思想的先进和影响之大。服从自己的良知做该做的事情,讲该讲的话,无论对或错,历史都会证明一切,就让后人来评论吧。


深奥的事情简单说为『智者』


爱因斯坦因为时间的相对论学说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了庆祝这个荣耀,当时的上流社会邀约爱因斯坦出席了一场宴会。平和的爱因斯坦在宴会穿梭于人群之中,接受达官贵人们的祝贺。

当爱因斯坦握着一位老太太的手接受祝贺时,老太太问道:“恭喜您爱因斯坦先生,您得到了诺贝尔奖这个荣耀。其实哪个什么“对论”是讲些什么的呢?”

爱因斯坦并没有把那么复杂的公式拿出来,而是问老太太两个很简单的问题:

“夫人,如果半夜十二点了,您的宝贝女儿还没有回到家,外面又下着大雨,这个时候您就焦急的在等待女儿的回来,那么请问这个时候的十分钟会不会很难熬,很长?”

“实在是太难熬,太漫长了!”老太太回答。

“很好,夫人。而如果,您在纽约大剧院正在欣赏着一场无与伦比的歌剧,但您只被允许逗留在剧院里十分钟,之后就必须离开。那么这个时候,您是否会觉得十分钟简直就是转瞬即逝,非常短?”

“实在是太短暂,转眼即逝了!”老太太回复道。

接下来爱因斯坦微笑地说:”是的夫人。相同的十分钟在不同的情景下,有时候会很长,有的时候却觉得很短,这就是时间的相对论的核心了。“

老太太点点头,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这就是时间的相对论,我明白了。这就可以得到诺贝尔奖啦?!“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却告诉我们,善于用简单的比喻去解释复杂而深奥的问题,总会是事半功倍的。

除去心中杂草的方法。

一群即将出师的弟子正坐在草地上等老师出考题,只见老师挥手指了指四周说:“我们的周围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旷野,我想问大家的是:要除去这些杂草,用什么办法最好。”弟子们一听考题如此简单,立刻眉开眼笑地各抒己见了:

“只要有恒心,用一把铲子就足够了。”一个学生说。老师闭眼点点头,没有说话。

“我觉得用火烧最好了,又快又干净。"又一个学生接着回答道。老师还是闭眼点点头,不说话。

“你们那些办法都不足以保证草完全被除掉,俗话说“斩草除根”,挖掉草根才是最好的办法。”

等弟子们静下来,一直闭眼没说话的老师开口了:“你们都回去合作按照自己的方法试试,明年的今天我们再在这里相聚讨论这个问题。"

一年后,弟子们都如约来到了这片庄稼地边一一一没错,原来的那片草地已经再无一棵杂草,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庄稼。他们一边谈笑一边等着老师,可是不知为何,等了好久都不见老师。当大家还在纳闷间 ,一直沉思的大师兄恍然大悟地指着那片庄稼道: “我终于明白了 , 大家不必再等下去了,老师不会来了,因为老师已经以这种方式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一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 要想让心灵不被世间的杂念所打扰 , 就必须在心中种满正确的见解,从而带来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思维会带来正确的行为,从而改变人生和命运。

正所谓 “无事生非" , 当人们心中没有明确的道德信念守护和支撑时 , 繁忙的脑袋容易为邪恶所侵袭, 被烦恼所困扰, 所以请及时并彻底为心灵除草。

幸福不在外,在内。

人们总是认为幸福在外头,殊不知内在安宁的心才是最终的归属。

同胞兄弟一起出门去寻找幸福的生活。 走着走着 , 他们遇见了两位女神。 其一是美貌无比的恶行女神,其二是朴素平和的美德女神。

只听恶行女神傲气十足地说道: “你们跟我走吧, 我包你们尽享柴华富贵 , 而且无论你们想享受什么,我都可以满足你们。"

美德女神则显得非常平静淡泊: “你们跟我走吧, 我将教会你们如何勇往直前! 你们自己也能在战胜艰难的过程中变得坚强无比! "

由于意见不合 , 哥哥和弟弟最后分别跟了恶行女神和美德女神。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 , 哥哥年纪轻轻便在忧郁中死去 , 弟弟反倒精神抖擞地成了长寿之王 , 而且幸福无比、 受人尊敬。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 ,人无远虑 ,自从跟了恶行女神 , 哥哥便什么都无须再做 , 每天过得比神仙还轻松快活,终日沉迷于酒色财气之中。虽无远虑,但人有近忧。无所事事时便会开始胡思乱想,别的用不着考虑, 他便开始担心起死亡来。 每天想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死去,恐惧失去一切的他最终陷入了极度优郁之中,所以还不到三十岁,他便一命呜呼了。

而弟弟在美德女神的教导下,参加了保卫国家的战争·几经生死之后,他成了战斗美雄,不但被赏赐了美貌无比的女人,还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生于忧慝,死于安乐,安逸的生活并非一种幸福,而是一种潜在的危机;艰难困苦看似危险,却是历练人的意志、能力与品德的最好途径。


难度越来越高的乐谱

第一次上课 , 王宁便感觉到了小提琴大师的与众不同一一一他竟然丝毫不关心自己的现有水平 , 只是自顾自地摆出了一份非常难的乐谱让王宁拉。

王宁面露难色地拉起那份乐谱 ,中间停顿了大约二十余次。 刚拉完 , 小提琴师便宣布道: “这次课就到这里吧, 你把这份乐谱带回去好好练习,下周这个时候准时来上课。"

王宁一头雾水地回到家里 , 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师不对他作丝毫指点。 但是 , 既然师命已下, 他也只好耐心地按照师嘱练下去。 可是乐谱实在是太难了 , 练了几天, 王宁都快对小提琴失去信心了。

第二周上课前,王宁担心极了,因为他尚不能顺利流畅地拉出那首曲子。没想到老师连问都不问就又给他摆出一份更难的乐谱,于是王宁又在新的乐谱中挣扎了一周。

第三周、第四周,以后周周都是如此。看到曾经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小提琴今天竟然拉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王宁简直就快崩溃了。

痛苦地挣扎了3个月之后,王宁忍不住对着最新的超高难度的乐谱哭起来,他抽泣着问老师道:“老师,这太折磨人了。您是不是想告诉我,我根本就没有拉小提琴的天赋?"

老师淡淡一笑反问道:“你这么认为吗?那你拉拉这首曲子看。"说着,老师又递过来一份乐谱,王宁打开一看,竟然是第一周的那支曲子。他调了调琴弦,开始演奏。结果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演奏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美妙! “这,这怎么可能?"王宁惊讶万分地问道。

为什么不可能?站在山脚处,你会觉得自己连半山腰都难以达到。但爬上山顶时,你就会觉得半山腰不值一提。世间万事万物,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小提琴大师缓缓地说道。

领略过大海的风浪之后再转身看曾以为是惊涛骇浪的江河波涛,就会觉得那根本不值一提。同理,永不停驮地接受过难度渐升的挑战之后,就会对当初怵手的难题付之一飞。因为这时,你更深层的潜力已经被挖掘出来了。

可以选择跨越与否的极限

某登山俱乐部组织了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许多登山爱好者纷纷报名参加。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开始了这趟极富险趣的挑战。

在最初的1000米,大家皆兴致勃勃,谁都不甘落后。
 
第二个1000米,一小部分人开始气喘吁吁,体力明显不支。

到了第三个1000米,已经有好几个人自动放弃了挑战。

坚持到第六个1000米时,原来四五十人的大队伍只剩下不到10个人了。看样子,这几个人都是决心坚持到最后了。

但是在到达6400米的高度时,一个人突然停了下来,他指着自己的心脏对其他人说:“我不行了,你们上去吧。"说完,他便找了个比较安全的山洞钻了进去。

后来,所有爬到山顶的人均对这个人表示遗憾:就差那么一点点了,何不咬咬牙登上去呢?老了回忆起来,也算是完成了珠穆朗玛之旅了。

“不,他微笑着摇摇头,表情很自然,“我原来是个登山运动员,我晓得我自己的极限, 6400米是我生命的最高峰,所以我并没有什么遗憾。如果再往上登的话,除非我不要命。" 

这句话顿时让所有人对他肃然起敬,为了他对挑战极限的明智理解,更为了他对生命的爱惜和尊重。

任何事情都存在突破口,但并非任何人都能跨越它,抵达更高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量力而行,恰到好处,反而令人叹服他的明智之举与最高境界。您的看法如何呢?

盲眼僧人

由于家里穷,养不起只吃饭不干活的人,天生双目失明的他被迫出家了。

经过多年苦学,他已经深通佛经。20岁时,他被师父老方丈定为了行脚僧,命他从此云游四海,解脱人间苦难。然后,老方丈送了他一个纸包和一根探路杖:“这纸包里是我寻求来的一个民间秘方。它能让你的双眼复明。但是,在打开这个纸包之前,你必须先做到一件事一因为探路敲断十根探路杖。”他答应了师父,然后便上路了。

一年又一年,他谨遵师命传播着佛经,度化着苦难的亡灵,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走过了多少里路。他的心中一直存着一个希望:敲断十根探路杖,让自己的眼睛重见光明。可是没想到那看起来不粗的探路杖用起来却异常结实,一直到第六个年头,师父送的那根杖子才终于断了。

就这样,等到这位盲僧真的敲断了十根探路杖时,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但是当他欣喜若狂地把纸包递给一个药店的老板时,老板却告诉他:纸上一个字都没有。

盲僧顿时呆住了,但是几秒钟之后,他便双手合十,满脸感激了:“师父,谢谢你以这种方式让我一直活在希望里,我觉得不枉此生了。"

每个人生命的终极归宿都是坟墓,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尽量让活着的日子精彩有色。一直活在希望中,你就能感觉不虚此行。